地安门外,海子桥西北,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庙宇,它就是俗称为火神庙的火德真君庙。庙门上的匾额上写着“敕建火德真君庙”,山门的歇山顶上覆盖着黄绿两色琉璃瓦,表明它是一座皇家寺庙。关于这座庙的历史双融网,许多材料上说是始建于唐贞观六年(632)。笔者对这一说法表示怀疑。
所谓“始建于唐贞观六年”的说法,最先见于崇祯年间成书的《帝京景物略》。书中说:“北城日中坊火德真君庙,唐贞观中址,元至正六年修也。”在清朝人编著的《宸垣识略》中,对火神庙址是这样说的:“唐贞观中创址。”从这句话中,只能读出:早在唐朝贞观年间,这里就是一座庙址,但并不知道是什么庙。而《日下旧闻考》的大臣们则一口肯定:“火神庙即唐火德真君庙”,根据是《天府广记》的作者孙承泽说的,而孙承泽是明末清初人,他的这个说法不具有权威性:从唐朝贞观到元代至正年间,已经过去了七百年了,再到清朝初年,又是四百多年,说一座旧庙集址原是火神庙,有何依据?
古人建庙,也是有目的性的。在河湖水边建龙王庙,为的是祈求龙王爷不要滥发洪水,所以,永定河沿岸不止一座龙王庙。在容易发生火灾的地方建火神庙,祈求火神爷保佑,别失火。所以,易燃物比较集中的地方大都建有火神庙,目的是“厌胜”。比如琉璃厂,明代即建有火神庙,因为元明两代在烧造琉璃瓦,堆有大量柴草。到了清代,琉璃厂发展为书肆古玩一条街,又是每年元宵节灯市集中地之一。书肆、灯市,都怕失火。清乾隆丙申年(1776年)在琉璃厂重修了火神庙。再如花市的火神庙,也是皇帝敕建的,所在地原是为神木厂悟元观下院。神木厂,是存放皇家木料的地方,自然怕失火。及至清代,围绕火神庙形成花市,周边商户自制自卖绢花、纸花,无论成品还是原料,多为易燃物。还有南城夕照寺的火神庙所在地,在明代曾经是柴市。如此看来,地安门外这个地方在唐代是荒郊野外,为什么要建一座火神庙?实在缺乏理由。
又有一种说法,说这座火神庙是在元代西药王庙的基础上改建的,这样说似乎就“圆全”了。但是也同样有一个疑问:元代为什么在这里建一座药王庙?况且,这座火神庙之西就有一座药王庙,位置在西步量桥迤西,濒临海子。《宸垣识略》说:“路西为西药王庙。”《日下旧闻考》的大臣们也说:“湖之西南为西药王庙。”两座药王庙能建得如此临近吗?
笔者认为双融网,地安门外的这座火神庙,最大可能是永乐年间建的,首先为的是和它东面的真武庙相对称——北京的庙宇常常是对称的:东边建一观音庙,西边就要建一关帝庙。东面的真武大帝属水,所以西面要建一座火德真君庙,水火相对称。而且,火神庙常常与真武庙“搭伴”,琉璃厂东建有火神庙,琉璃厂西建有真武庙。这格局是不是和地安门外的两座庙一致?
明朝为什么要在这建一座火神庙?同样也是为了“厌胜”。地安门内,西侧是内官监,东侧依次是司设监、巾帽局、纸房、火药局。内官监掌管着各种建筑材料;司设监专责管理卤簿、仪仗、雨具、大伞等;巾帽局造帽靴。加上纸房、皮房、火药局,没有哪一个是不惧怕着火的。皇城之外还有御马监的草场。有这么多防火要地,所以要建一座火神庙。
到万历年间,火德真君庙升格了。为什么?因为火灾频发。《帝京景物略》作者看得很清楚:“先是皇极殿灾,乾清宫又灾,哕鸾殿又灾”,于是“上命道录司左玄义吕元节筑祝事”——指派道教首领负责祈祷祭拜火神,同时“改增碧瓦崇阁”。这样就能减少火灾的发生吗?当然不能。天启元年闰二月戊戌,昭和殿灾。天启元年三月甲辰,杭州大火一日夜始熄,延烧六千一百余家。于是朝廷再一次提高祭祀档次:每年六月二十二日,由太常寺官员前往火德真君庙,祭祀火神。此后,仍然是火灾频发,而且一次比一次大。
清朝乾隆二十二年,火德真君庙再次重修。山门及后殿改用黄琉璃瓦,乾隆帝为关帝殿、玉皇阁、斗母阁、药王殿题写了匾额楹联。中国古代建造庙宇也很讲效率——很少有庙宇内专供一位神祇的。火神庙里有关帝殿、药王殿,但这不意味着此庙原先是关帝庙或者是药王庙。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作者:宗春启
双融网
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